The Shore We Never Reach | 艺术出版项目
本项目为一本以亚洲视角出发的艺术出版物,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在文化环境中所面临的情感波动与身份危机。本项目作为硕士毕业设计作品获得学校专访,关于项目的更多详情可见HDK-Valand.
整本出版物从策划、撰写到视觉设计均由我主导完成,旨在以视觉叙事手法呈现“文化边缘人”的内在体验。以“海岸”为视觉隐喻,结合“海洋”与“浪潮”等图像符号,构建出一条象征性叙事线索,呈现创作者在异文化身份中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归属缺失与自我认同的挣扎。这本书不仅是对“世界公民”理想的反思,也回应了全球化时代中常被忽视的心理挑战,如文化休克、漂泊感、身份迷失等。
从视觉表达上,我采用了非线性排版、材质肌理实验与抽象图像组合等手法,意图营造漂浮、不确定的视觉节奏,呼应主题中的“无法靠岸”感。在整体设计语言中融合了平面与装置,强调书籍作为展览中“可阅读的装置”这一概念。同时,本项目也融入了对优绩主义思维的批判,以出版为载体开启一段“治愈之旅”,重新思考人类价值与“什么才是值得追寻的生活”。


书籍整体结构展示

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本承载了我与 “岸 ”的个人记忆的书,其中包括思想、情感、对话和插图。 “海岸 "作为一种视觉隐喻和叙事线索,与海洋和海浪一起作为亲密叙事的视觉符号。海岸是柔软的沙滩,但也可能是岩石和戏剧性的。 与 “天赋和努力高于一切 ”的论述相反,该出版物旨在引发对人类价值的思考,重新评估人类生活的美好意义。该书的 “离岸 ”部分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激情,都会面临自己的挑战和人生价值,鼓励个人寻求自己的价值,以及什么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人生。我和其他人迄今为止的游牧生活方式的细节,在这本书中通过文字和视觉效果与读者分享,让读者了解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


书籍装帧和版面细节展示





这是一本中英文双语出版物。中文构建了我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代表了我的根,我的文化,以及我身份的一部分。在瑞典的生活也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我注意到我的英文写作比中文写作丢失了一些信息。 在版面编排上,虽然 “是否上岸 ”的阴文和阳文并没有按照特定的版面顺序呈现,但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隐含的联系。排版的设计理念源自波浪的各种形状。不同页面中图片的内容、位置和大小都会发生变化,读者每次翻页都会产生独特的叙事节奏。双重曝光图像的视觉效果是对两种身份和环境重叠造成的混乱的回应。配合松散的布局,实验性的排版试图让人联想到向着遥不可及的海岸游去时那种精疲力竭、不知所措的感觉。

现场展览,观众站在投票墙前互动




书籍部分版面设计展示







